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内地自贸区热存隐忧



  “自贸区”成为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概念。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未及挂牌,已赋予外界巨大的想像空间。而各地更是闻风而动,积极申请开设,拟定面积一个大过一个。面对此景,记者不禁要问,中国需要怎样的自贸区?数量是否越多越好?面积是否越大越有前途?多位接受本报採访的学者的回答是:各地一窝蜂申报自贸区的现象,并不利于中国深化改革。

  自一个月前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天津、福建厦门、浙江舟山乃至重庆等地闻风而动。有消息称,广东自由贸易区的初步方案已成形,范围拟包括广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及广州白云空港,面积超1300平方公里,为上海自贸区的40多倍。

  各地争相申请开设

  不过,上述各地均少有具体的改革方案和路径披露。对于“商务部对广东省自贸区情况进行调研”这一传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日前表示,很多地方都在积极争取在本地区像上海一样搞自贸区的试验,但目前只有上海自贸区经过国务院批准开始试验。

  角逐“自贸区”的背后,是各地改革开放意愿和需求的体现。不过,未来自贸区发展并非早些年的开发区概念,她已经不再是一场土地、税收等优惠的“政策盛宴”。

  “上海自贸区不是一般的减税、扩大贸易规模,是想创造一些新的体制,和国际接轨,带动中国的体制转型。”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对本报表示。制度创新、金融改革、投资便利化若在上海取得的经验具有复製性、可以推广,不行再修正、不断创新,找到推动全国改革合适的道路,是设立自贸区的基本初衷。“现在刚开始,很难说有成功的经验,各地都按上海模式去做就是全国都在搞试验,很可能造成混乱局面。”

  设立自贸区是“李克强经济学”在增速下行的中国经济棋局中的一步“先手”。媒体乐于频频提及李克强力排众议,并三问上海市长“要政策还是要改革”。

  要政策还是要改革

  在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看来,目前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以申请优惠政策为出发点,在改革、开放的互动、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国家利益方面,没有做深刻的思考。

  “当前各地对于自贸区更关注税收、利率服务等项目,但金融服务工具及服务性金融品种为主的自贸区并非真正意义的自贸区。”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对本报指出,一哄而上申报自贸区“既不理性,也不踏实”,这种现象易助长各地的投机取巧,使经济实力要素出现弱化甚至退化,使金融改革失去?力点,进而酿成金融风险和泡沫。

  改革开放过往经验表明,哪个地方最先吃到螃蟹,哪个地方就最先分利。不过此前出现过的“开发区热”、“新区热”,就未必达到预期效果。林林总总的开发区最多时曾达6800馀个,最终逾七成被清理。

  自贸区比保税区与发展新区开放得更彻底,各地一拥而上是否会重蹈开发区热的覆辙,出现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因而影响政策效果、失去探路意义?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本报表示,应该不会出现此种情况,“国家出台这类政策都有通盘考虑。”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亦对本报称,自贸区是改革的需要,因此应明确自贸区如何试点,按过去的改革经验,经济特区需在一地试点后方能推广。她坦言:“我并不贊同各地争抢自贸区概念,这样对中国金融改革没有帮助。”她认为,各地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没有好的思路,过去“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无法延续,因此自贸区概念出现后各地都在炒作,这种炒作和过去并无区别。

  避免创新风险失控

  坊间传闻的上海自贸区实施方案中,最具破冰意义的莫过于金融领域和简政放权上的先行先试。上海拥有全国最全的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金融条件,以及诸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聚集的商业环境等优势。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改革,未必适用于在更大范围立即推广。

  在国内金融市场深度不够、金融制度建设滞后、金融机构同质竞争情况之下,以放开资本帐户管制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存在诱发金融危机的风险。“防控风险第一条就是让试验在可控的小范围内,关起门来试验。”梁优彩表示,上海四个保税区,“有基础、封闭好管。”

  内地财经评论员叶檀指出,中国的创新改革往往毁于风险失控,如一度氾滥的信託公司,曾经的国债期货以及文交所、贵金属交易所等。“如果不建立公平而准确的风险定价系统,金融货币的改革注定前途莫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