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散落端午的记忆 \ 李惠

  由于被内地确定为法定假期,与双休连起来形成为期三天的短假,古老的端午节比以往“热”了起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古时候,作为一年的“三大节”之一,端午节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项目”,其中的古老民俗,是那样的生动多彩、脍炙人口。

  悬“葫芦”、插艾草,是古代端午节期间流行的一种风俗。从五月初一起,街上就有卖“消灾葫芦”的。“葫芦”不是真正的葫芦,而是印有束腰葫芦形状和“平安”二字的木刻版画。版画使用红、黄色纸,长四寸宽三寸,都从清孝街门神店批贩而来。卖“葫芦”的人挎着宛子走街串巷:“消灾的啊──葫芦呦!”悠曼的声调,似乎在通知人们:端午就要到了。一张“葫芦”不过二文“制钱”,家家都会买一张,端午这天贴在大门上,以图消灾避瘟。这天,人们还在大门、屋门上遍插艾枝,也是为了祛邪除秽。

  解忧驱灾,似乎成了端午节的一大“主题”。除了悬“葫芦”、插艾草,古人还有饮雄黄的风习。端午前一天,把少许雄黄撒入公共水井中,家家户户喝过这种水,心里便得到了慰藉。农历五月,一些蛰伏的虫类开始出动,妇女们会在端午用彩纸剪出蛇、蝎等毒虫,另剪一把剪刀,配成一套贴到窗子上,象徵消灭一切害虫。端午节,妇女和孩子佩戴香粉荷包,也有避秽洁净之意。荷包用绸绢彩线做成,内装芳香粉剂,挂在襟带之间,十分美观。端午节前几天,生意人在集市庙会搭起布棚,挂起民间故事题材的彩绘广告,销售“香面”。一般是两个人一唱一和,每拿小勺挖取一种香料,便随口念出这一香料的作用和好处,唱的词句绝不重复,惹得围观人群阵阵哄笑。农历五月中,对儿童的驱邪避灾更是体贴周至:比如用雄黄在孩子面额写一个“王”字,用布料缝製小老虎戴在孩子脖子上,做虎形布鞋给孩子穿等等。

  端午节,还会有一些社会性的活动。其中,“送节礼”从农历五月初一就开始了。节礼一般是时令食品配以美酒和糕点。受礼方不能全收,要留两样让客人带回,并附上自己的名片,在自己名下写下“拜领”两字,并註明“敬使若干”即赏钱的数字。送礼者多为交好,也有有求对方或还人情的;慑于对方权势而取悦于人者,也有。

  吃粽子,自然是当年端午的“重头戏”。作为应令食品,各点心舖在端午节前都大批製作粽子。一个节日,街市上的粽子销售量可达十馀万隻。古时候的粽子,花色多种多样,一般选用黄米或糯米为主料,内裹红枣、白糖,也有用火腿、豆沙做馅的。粽子的外面裹以苇叶、笋壳等,煮熟后,会有一种清芬诱人的香味。

  今天的粽子,品种比古时候更为丰富了。其中折射出的,是人们怀念传统、提高生活品位的潜在心理嚮往。当然,今人从中也不难看出“当代端午”内容的单调、神采的匮乏。我们期待,传统节日能有更多的时代内涵,以便让它焕发生机、枝繁叶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