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内地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中国信託业协会昨日出炉首份信託业年度报告强调,目前信託业风险可控,但防控压力在增大,尤其是此前扩张过度的行业风险显著上升,行业风险也存在传导为区域性风险的可能性。报告还提到,“刚性兑付”的负面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呼吁逐步打破这一行业“潜规则”。
由中国信託业协会牵头撰写的《中国信託业发展报告(2013-2014)》昨日在京发布,报告对信託业过去一年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信託业资产持续增加,截至今年一季度末,68家信託公司受託资产规模达到11.7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年初增长7.52%,但增速有所放缓,在2010-2013年,一季度平均增幅曾达到11.77%,去年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46.05%。报告称,去年以来,信託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面临诸多新挑战,增速放缓属于正常反应。
资产增速放缓 规模续扩
虽然增长有所放缓,但在遭遇经济下行周期时,信託业的庞大体量仍像一颗定时炸弹,为经济埋下风险。今年以来,市场不断传出信託业爆煲危机,捲入中诚信託、中融信託、吉林信託等公司的煤矿信託领域是一个“重灾区”,同时此前扩张过猛的房地产信託风险也不容小觑。
这份报告认为,目前信託行业风险还在可控范围内,不过防控压力在增大,主要来自三方面原因:一是实体经济风险向信託传递,部分前些年大规模扩张的行业面临深度调整,个别产业风险显著上升,影响信託项目兑付;二是部分交易对手财务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可能难以按时偿还信託贷款;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履职尽责不到位,未能发现交易对手涉及民间借贷、未即使发现交易对手违规担保或项目实际控制人挪用信託资金等问题。
三因素致防控压力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则提醒,信託业目前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但由于个别地区行业结构单一,行业风险存在传导为区域性风险的可能性。根据瑞银近期统计,今年约有3-4万亿元的信託产品到期,其中630亿元可能违约,涉及房地产、机械、贸易、有色金属,甚至新型的网络金融产品等。
年初曾有投行预计今年夏季将会出现信託违约潮,但目前却并未出现,有分析称,在保增长压力下,当局对于违约的容忍性有所下降;此外信託产品通过展期将将兑付期押后,令业内预计违约潮可能已延至明年初。同时,这也与信託业的“刚性兑付”惯例有关,信託公司对到期产品进行“兜底”,造成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实质意义上的信託违约。
信託业发展报告认为,“刚性兑付”对信託制度重构后信託业的起步发展阶段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负面作用也开始显现,其不利于投资者的成熟、信託公司的尽职管理,也容易招致对行业风险的过度关注和不恰当联想。报告称,信託公司必须理性对待“刚性兑付”,对具备条件的信託项目,应逐步解除这一魔咒,即便这会导致短期阵痛。
报告还表示,对于信託业存在的风险,监管部门也採取了多种防范措施,其中对房地产、融资平台、矿产等风险领域实施重点监控;此外,监管层也採取逐级逐笔明确风险防控责任、加强风向项目问责及加强潜在风险防控等举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