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新华社二十九日消息:根据中国审计署2014年审计项目计划安排,8月开始在全国开展2008年至2013年土地出让金收支等情况的审计。记者採访获悉,目前广东、湖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均已安排展开先期工作,迎接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的大范围审计。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处于公众监管视野之外的各地土地出让金收支明细将更加透明。“由于缺少收支明细,土地出让金的管理长期处于公众监管视野之外。”湖北省人大代表王培树说。长久以来,由于中国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大多“封闭运行”,因此此次审计被各界寄予“摸清家底”的众望。
摸清14万亿元“家底”
中国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中国土地出让价款从2001年的1296亿元(人民币,下同),到去年首次超过4万亿元,13年间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达19.4万多亿元。仅最近5年间,中国国有土地出让金支出总额达13.49万亿元。
这是一笔显而易见的鉅资。但判断这笔资金是否合理使用,并非无规可依。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包括徵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支农、城市建设等方面。
然而,违规使用并不少见。审计署2010年审计公告显示,11个市的674.8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佔徵收总额的20.1%。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巨额的土地出让金,除偶尔接受审计调查外,通常情况下处于地方“自己管自己”的状态,这令“土地帐”难免成为一本“糊涂帐”。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这次土地出让金审计将对地方财政‘摸清家底’,为下一步财税改革做好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