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中国CPI同比仅增1.6%,录2010年2月来新低,而PPI亦连续31个月的同比下滑,显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这亦引发了市场对通缩的忧虑。事实上,从9月CPI核心指标看,除食品价格下行外,其他需求亦普遍疲软。对于海外分析师“全球通缩压力正向中国蔓延”的判断,受访专家却认为,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概率微。
物价仍温和上涨
“10月CPI同比增速或进一步走低,PPI降幅亦将有所扩大,但这并不意味?中国经济会陷入全面通缩的风险。”交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高级研究员陈鹄飞分析,从工业层面看,在美元升值周期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均处“熊市”周期,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导致国内PPI降幅持续扩大,反映出美元进入升值周期后对全球商品价格的重估;未来美国若进入加息周期,且中国“强改革”红利逐渐释放,中美两大经济体将形成稳定增长格局。
至于CPI方面,陈鹄飞说,国内通胀很大程度取决于猪肉价格,而影响猪肉价格的关键是大豆的价格,美元升值周期开始后,大豆、玉米等将面临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并引发生猪养殖成本的小幅回落,进而促使生猪价格走低。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处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长亦逐渐向中高水平迈进,在此过程中“投资驱动”加“信贷拉动”的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在投资增速放缓,及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背景下,国内CPI中的非食品价格涨幅将整体可控。
通缩一般指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相信,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证据不足。一方面,今年以来政策层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量保持较稳健的增速,9月M2增速12.9%;另一方面,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是造成9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至2%以下的主因,但国内物价仍在温和上涨,从环比角度看,9月较8月上涨0.5%,初步判断未来数月,CPI继续上涨概率较大。
PPI通缩令人忧虑
较之CPI同比涨幅的走低,PPI通缩的回升与扩大令人忧虑。摩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坦言,对整体经济而言,产业定价环境与工业企业利润密切挂?,工业企业利润也对製造业投资增长有显著影响。鉴于此,未来PPI若持续低迷,将抑制近期製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潜在的復甦前景。
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朱礼旭坦言,从PPI数据看,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已显现,短期PPI不会“由负转正”,同时在短期房地产市场调整背景中,国内经济放缓的趋势亦会延续,“中国经济很大程度是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产能的过剩”。他补充说,工业领域通缩压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由其引发的价格竞争将触发产能过剩行业的洗牌,待市场自然出清并调整后,市场供需关系将获改善,中国经济才能出现可持续性的復甦。
朱海斌预测,未来数月,国内通胀率或维持在2%左右或略低水平,较低的通胀将为决策层短期内侧重增长稳定和结构改革提供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