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鲁迅的礼尚往来

  “我们消息实在太不灵通,待到知道了 令郎的诞生,已经在四十多天之后了。然而祝意是还想表表的,奉上粗品两种,算是补祝弥月的菲敬。”一九三○年一月八日,鲁迅、许广平夫妇写信给时为伉俪的郁达夫、王映霞,道出了消息滞后的遗憾和贺礼之意。

  鲁迅给人印象冷峻铁面,好似不大理会人情世故,只一门心思著文章,用匕首般的笔,与他看不惯的人和社会现象作笔墨交锋。然而,鲁迅不是书呆子,他识得礼尚往来,且会“来事儿”,因而人缘很广,赢得较多的尊重。

  他热衷于写作、翻译、美术、文物等雅事,也不拒绝吃喝送礼等凡人俗举,吃请,也请吃。一九一二年五月八日,鲁迅日记首次有“夜饮于致美斋,国亲作主”的被请记载,至此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日记,“共饭”、“招饮”等字眼竟有三百四十多次(不含与周建人共餐)。最多的三个时期,一是他初到北京任公职的头四年,孑然一身,不带家眷,下班与同事朋友到小饭馆“撮一顿儿”才返回,仍见留学东瀛生活的影子。这期间,他们常去的有广和居,这里的炸丸子和酸辣汤物美价廉,适合鲁迅这一类职务不高的公务员消费,再就是去西单的益昌西餐馆开洋荤。二是他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入乡随俗,学会了饮早茶及晚茶,南园、北园、陶陶居等老字号都和人光顾过。三是初到上海成家定居,常去东亚食堂、中有天、言茂源等餐馆,亲朋设宴,一来有接风洗尘、庆贺他与许广平结为伴侣之意,二来也为约稿做些铺垫。之后,鲁迅一家与内山完造夫妇等日本友人来往甚多。直到一九三六年,由于病体衰弱,鲁迅才基本不参与饭局。

  鲁迅与朋友就餐,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如一九三三年“左联”的碰头会,常由自称稿费多的鲁迅掏腰包,与周扬、胡风、任钧等人在北四川路一带的饭馆边吃边谈。一九三六年初,刊有瞿秋白(化名陈节)所译高尔基文学论文的首期《海燕》杂誌出版,两千册当天售卖一空,鲁迅一高兴,请聂绀弩、萧军等编务人员吃饭,犒劳大家。鲁迅爱吃家常菜,也不拒食野味,一九一三年一月十九日的日记有“季市烹一鹜招我午饭”,以后食禽鸟还有若干,为乡情友情所致。不仅如此,鲁迅还敢拼死吃河豚,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记下“晚坪井先生来邀至日本饭馆食河豚”,这东瀛的饮食嗜好,鲁迅也保留?。

  下馆子尝美食,使鲁迅见多识广,对烹饪亦有独到见解,比起“美食家”也不逊色。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亲自动手,用一块剩下的火腿清炖乾贝,邀人共餐,谈出这道菜的心得:乾贝要小圆粒的才糯,撇去浮油的火腿汤水,功用与鱼肝油相仿。他还认为:“说到食的珍品,是‘燕窝鱼翅’,其实这两种本身并无味,全靠配料,如鸡汤、笋、冰糖……”(一九三六年九月七日致曹靖华信),鲁迅的食经有科学的一面,对于如今仍在猎偏搜奇、盲目滥补的现象不很有启示?

  鲁迅也收礼,尽管有些是迫于人情,不得不收。其中,有江浙的火腿、板鸭、笋乾,北方的苹果、梨、核桃,南方的荔枝、柑橘、杨梅……馈赠水果可不是拎几个,而是成筐送,“黎仲丹送荔(支)枝一筐”,“下午诗荃来并赠芒果一筐”,出手都相当大气,可见鲁迅人气之高!鲁迅一家吃不了,就转赠他人。但最适合鲁迅的礼品,莫过于烟、糖、茶、文房四宝及给周海婴的玩具。烟,尽管有害健康,却有助写作提神;信笺,补充了写作必备的物质;玩具,寄予了对幼子的疼爱。甚至宋庆龄也加入送礼的行列,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病重的鲁迅“得孙夫人信并赠糖食三种,茗一匣”,这礼送得讲究,益于精神而无害于肺疾,对鲁迅真是关心入微呀。

  来而不往非礼也。鲁迅同样也会回报他人,只是在日记里少有记述。在北京时,遇有同事或朋友的红白喜事和生日,他都要“意思”一下,有时竟连日解囊,“常毅箴生子弥月,贺一元”(一九一五年十月七日日记),“张协和之弟于十日娶妇,贺四元”(一九一五年十月八日日记)……河北、湖北、江西发生水灾,富有同情心的鲁迅慷慨赈捐,仅一九一七年九月,他分三次为河北灾区捐款,合计十七块“袁大头”,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当然,最有意义的,是他把凝结心血的《吶喊》、《朝花夕拾》等新著分赠友人。一九三五年秋,胡风、梅志夫妇备下薄席,请鲁迅一家吃饭,鲁迅自然不肯空手上门,精心为主人的孩子选购了三件礼物:一盒香脆易化的日式果酱夹心饼乾、一隻赛璐珞的摇摆玩具鸭、一隻尾部能发声的木製小鸟,礼品高档别致,孩子们很高兴,也让主人多年感念不忘。

  不可否认,鲁迅用礼尚往来的方式,维繫了与许多朋友的友谊。由此可见,他不是生活在与世相隔的“真空”中,而是一位近人情、有爱心、食人间烟火的完整的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