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令内地银行业躁动已久的同业业务监管新规终于落地。昨日,中国“一行三会”及外管局五大部门联手发布“127号文”,对各项同业业务做出具体界定,全面加强同业业务监管。分析认为,该文监管力度为近年来最大,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非标准化债权(下称,非标)等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中国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外管局昨日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又称“127号文”,界定了六种同业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并提出十八条规范性意见。
银行同业资产4年增3倍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认为,这份通知是近年来监管机构关于同业业务整改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文件,反映了监管机构对于同业业务规避金融监管、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忧虑,同业业务的整顿将进入新阶段。
从具体规定来看,“127号文”要求将同业业务纳入全机构统一授信体系,并要求提取必要资本和拨备。交银金研中心高级分析师许文兵认为,这是文件最大亮点,可以制约同业业务盲目扩张,令银行提前做好一定风险储备,并控制银行同业业务规模。但同时,业内称,这将对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利润有明显影响。对此,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梁世栋表示,银行对于同业业务规范已经早有预期,并事先进行了调整,因此市场反应整体会比较平稳。
近年来,内地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极为迅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21.47万亿元,增长246%,是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不过,在迅猛发展过程中,同业业务风险也逐渐暴露,并被认为是去年6月“钱荒”的最大诱因之一。梁世栋就表示,对同业业务进行进一步规范早已是业界共识。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近年来买入返售类的非标业务增加明显,导致货币和信用的扩张脱离监管,“127号文”主要的目的在于约束同业类型的非标业务。
同业借款最长期限三年
新规明确,买入贩售项下的资产应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标准化债权,排除了非标业务。泰康资产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明表示,这基本上堵死了银行通过同业业务的渠道来做非标的方式。
新规还要求,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金认为,这一要求也明显约束了非标业务的扩张,因为非标业务大部分依赖于银行的信用支撑,如果不能进行显性或者隐形的担保,没有银行信用的明显支撑,非标业务本身也难以大规模扩张。
此外,新规明确,金融机构同业借款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其他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业务到期后不得展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考虑到存量借道同业科目的非标融资期限一般在三年以内,因此该规定显示了平稳过渡的务实立场。
事实上,新规落地前,业内已经嗅到了同业业务将遭整顿的气息。上周六,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和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同时提到,应整顿金融同业业务,被业内视为放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