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信泰富(00267)昨日正式公布了一份购母公司2269亿元人民币资产的双赢方案,一方面,向中信集团发行价值约1770亿元人民币对价股份,以及向机构投资者发行499.17亿元人民币股份筹资,这意味?中信泰富无须缴付一分钱,即可购得母企资产,中信集团也借此实现了整体上市;另一方面,交易后每股资产值和每股盈利均大幅增加,主席常振明强调,作价考虑了小股东利益。
中信泰富昨收市后公布,收购母企的资产细节及融资安排。根据股份转让协议,在涉及对价2865亿元中,中信泰富会向母企发行总值2235亿元,相当于165.79亿股股份,每股作价13.48元,与昨日收巿价比较折让5.7%;同时建议发行约46.75亿股配售股份予专业及机构投资者,总值630亿元,将大幅摊薄现有股东持股量。
每股13.48元发212亿新股
重组后,原公众股东持股比例将由42.49%急跌至6.2%,随后透过引入机构投资者逐步将佔比提升至25%。按照昨日收市价14.3元计算,市值将较现时暴涨近6倍至3561亿元,当中公众持股市值由约222亿元激增3倍至约89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已对中信泰富于交易完成后公众持股量需达25%进行豁免,最低公众持股量总额达中信泰富已发行股本的15%且总市值不低于100亿元即可。
市帐率市盈率反映抵买
不过,交易后每股资产值和每股盈利均大幅增加,或抵销摊薄效应。常振明亦强调,作价考虑了小股东利益、新投资利润空间及符合国家规定,认为整合后可提升集团价值。截至去年底止,中信泰富溢利为75.88亿元,持续经营业务每股盈利为1.51元,根据交易后集团未经审核备考财务资料,去年未经审核备考溢利为484.3亿元,持续经营业务每股盈利达到1.94元,较交易前上升0.43元,升幅达28.5%。
常振明表示,定价反映“新”中信市帐率约0.9倍,较其他综合性企业的2至3倍为低;市盈率约6.9倍,亦低于其他综合性企业的15至20倍。他强调,是次收购对中信泰富及中信股份是“双赢”,有助提升中信泰富的融资渠道及资本金,同时带领中信泰富再次分享中国下一轮改革成果。对于中信集团而言,亦可以实现整体上市计划,以及拓宽国际融资渠道。
改名中国中信 总部在香港
今次中信集团透过注资实现整体上市,主席常振明重申,当中并不涉及新上市,亦不是反向收购。他补充说,有关机构投资者尚未有最终定案,仍待稍后公布。中信泰富获注入的资产,包括银行、电讯、证券、汽车销售、资源、特钢、房地产及工程承包等。中信泰富将改名为“中国中信”。常振明称,部分业务属于外资限制领域,因此今次部分资产已获中央特批收购。
截至2013年底,相关总资产为3.97万亿人民币,净利润2250.5亿元人民币。
目前中信泰富佔瓻比重约0.32%,略高于中远太平洋(01199)及国泰航空(00293),倘流通市值如预期大幅增加,意味该股佔瓻比重有机会提高至约1%。瓻公司董事总经理关永盛表示,暂难定夺中信泰富在收购及重组完成后瓻比重会否调整,该行会根据股权架构变动及完成时间表作出决定。对于早前指中信集团将把总部迁册来香港,常振明回应,“中信注资中信泰富后,中信股份和中信泰富都是香港公司,受香港有关机构监管,总部当应放在香港。”
======================
中信泰富“蛇吞象”收市后公布鲸吞母企资产细节。巿场普遍欢迎有关交易,认为现时所公布的细节尚符合巿场预期。然而,亦有分析师认为,其股价仍会继续调整。
股评人陈永陆指出,市场预期交易完成后中信泰富往绩巿盈率介乎6至7倍,现时细节算是符合市场预期,对于6倍巿盈率而言,亦属具吸引力。他又表示,交易公布后短时间内即交代详情,证明该公司亦想尽快结束事件。至于交易能大幅摊薄澳洲业务对该公司的负面影响,亦对中长线前景有利。不过,他估计,是次交易对短线刺激有限。他并预期,中信股价短期会于14至15元徘徊,持货者可以继续持有,无货者则视乎今日市场气氛才决定是否追货,该股如在14元以下则属可入货水平。
丰盛金融资产管理董事黄国英则认为,该作价并不吸引。他说,目前所注入资产不少已上市,中信只是以控股公司形式持有,加上目前市场气氛一般,收购不单不吸引,更可能属买贵。 |
|